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
内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失生产性服务

发布时间:2019/05/10 浏览量:214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依然偏小、行业发展不均衡、产业融合度不高。据有关机构估计,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只占GDP的15%至20%,还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一半。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性改革,引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已是刻不容缓。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指数显示,4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对这个“超预期”降温的PMI数据该怎么看?笔者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主线,而现在最要紧的还是要补上生产性服务业这个“短板”,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

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开局,制造业PMI指数超预期向上。这得益于财政、信贷、项目集中落地以及制造业企业主动补库带来的正向推动效应,更得益于全国以及各地政策的精准有效实施。今年以来,多地密集发布相关实施意见,明确制造业发展的路线图。如上海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汽车产业集群。《广东省培育电子信息等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基本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等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天津《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70%以上。据悉,接下来,国家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将会紧锣密鼓推出。

只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内部看,近年来我国工业增速放缓,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使制造业本就不高的利润率很难提升。此外,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还有,即便3月PMI大幅回升,包括信贷、项目集中落地等带来的都属于不能持续的驱动。从外部看,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博弈日趋激烈。这些内外部的所有挑战,归结到一点,就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致命短板。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产业发展弯道超车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以及法律事务、专利事务、设计服务、管理咨询等专门服务行业。

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一些特征。其一,有一条“两个70%”的经济规律,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0%。其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集聚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尤其以金融、信息和设计为主导的核心集群,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外溢和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其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界限逐渐模糊,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互相深度融合。其四,服务方式趋向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引发了深刻变革,服务方式逐渐虚拟化、网络化。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突破计算能力的限制,开始规模化服务的变革。其五,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产业链向制造业延伸,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和服务的全方位支持。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依然偏小、行业发展不均衡、产业融合度不高。据有关机构估计,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只占GDP的15%至20%,还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仍以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金融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传统行业为主,科技含量较高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比重偏低。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等仍主要存在于工业企业内部,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不足,对人才和资金等要素的集聚能力还不强。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的速率。所以,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性改革,引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已是刻不容缓。眼下,亟须在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结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将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上集中发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引导、构建价值链、打造专业化分工体系等措施,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稳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的比重。

笔者预计,如果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可带来12万亿元的增长空间,新增就业2500万人以上。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结构,意味着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巩固和发挥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品质化、集约化转型升级。推动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企业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同时,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及有条件的城镇集聚,推进规模化集群发展。鼓励我国企业多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优势,在促进了制造业创新的同时,不断提升研发水平,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王勇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