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0 浏览量:47513
提要:即便抽检数据表明,乳制品合格率已接近100%,安全水平位列中国食品行业之首。但是,在中国食品行业主要进口食品品项分布中,乳制品仍占到65.1%。
不只是乳制品,中国食品工业今年的发展也将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2015年行业增速较上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首次低于中国工业经济6.1%的增速。
也正因此,4月14-1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京主办的2016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把铸造食品安全全功能盾牌,重筑食品安全信任之路当做了重头戏,提出要使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发展,有五个主要矛盾需要化解,即食品安全中的原料污染问题凸显;环保压力加大;主要产品产能过剩,食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原料价格偏高,进口依存度加大;此外,最难以消解的是百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信任危机”
新西兰的奶粉、澳洲的葡萄酒、日本的零食、韩国的饮料……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进口食品。很少有人知道,从2004年起,我国便已从食品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但是,当各种五花八门的进口食品涌入我国市场,你是否有双雪亮的眼睛甄别真假?
当食品融入“互联网+”概念后,网购也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重要渠道。网购食品火爆的同时,其中的乱象也饱受诟病。对此,政府层面该如何监管,电商企业如何把控风险,消费者又该怎样维护自身权益?
4月14—1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主办的2016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在京召开。大家关注的如何加强网购食品和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产业怎样向营养健康转型升级等热点问题,都能从会上找到答案。
一边是国内不断加强乳品安全监管,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近100%,但另一边却是我国消费者仍在海外抢购奶粉。一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这种矛盾的市场现象:早在2014年,中国食品行业主要进口食品品项分布中,乳制品便占到了65.1%。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信任危机。”
她进一步解释称,“尽管中国政府对乳品企业的监管是全球最严的,但是,曾经出现的大头娃娃、三聚氰胺、原料奶标准之争,消费者经历了从疑虑到震惊,到愤怒直至用脚选择这样不断递加的不信任感。”在她看来,“反思这一背景,不能仅责怪消费者的崇洋媚外,而是要通过提升原料奶标准等一个又一个主动的作为,重拾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乳品的信任。”
持相同看法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他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品工业产生致命打击,尽管经过7年的努力,中国的乳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近100%,但是乳制品产业仍然没有走出低谷,消费信心没有充分恢复。
不只是乳制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介绍,中国食品工业2016年将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据统计,2015年全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首次低于中国工业经济6.1%的增速。中国食品工业连续5年换档降速,利润率下跌。
究竟如何才能让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孟素荷分析,有五个主要矛盾需要化解,即食品安全中的原料污染问题凸显;环保压力加大;主要产品产能过剩,食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原料价格偏高,进口依存度加大;此外,最难以消解的是百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难点:微生物污染
3月底,深圳市食药监局公布了2016年第三期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结果,抽检的各类食品和相关产品4250批次中,不合格样品55批次,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1.3%,发现的不合格项目主要为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理化指标、食品污染物、重金属、非食用物质。当时,在谈到抽检不合格项目时,深圳食药监局工作人员便表示,有数据显示,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问题,是目前排在第一位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其所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五年开展的年度食品安全热点解析的内容也显示:微生物污染已连续两年位列舆情关注的热点之首,这与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相吻合,尤其在肉制品、水产品等微生物污染的高危行业,如何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已成为把控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副司长陈少洲发布的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抽检数据,也验证了上述观点。据介绍,2015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17万2310批次的样品,其中检验不合格的样品是5517个批次,样品的合格率是96.8%,与2014年相比升高了2.1%。从去年的抽检结果来看,抽检的25类食品当中,粮油、肉、蛋、乳等大宗日常消费品的合格率接近或者是高于平均水平。
陈少洲表示,我们对抽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是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3.8%等,农兽药残留不合格标准主要与种养殖环境和储运环节违法违规使用有关。第二是检出非食用的物质占不合格样品的1.2%,非食用物质检出主要是因为人为的故意添加。第三是微生物的污染占到整个不合格样品27.9%,主要是菌落种数、霉菌等。微生物污染反映出食品生产经营条件管理不到位。
食品工业向营养健康转型
纤体营养棒、燕麦谷物饮料……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的转型成为必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和防治慢性疾病任务的加重,公众对食品的健康功能要求日益广泛和迫切,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营养保健食品有着广阔发展空间。”不少专家或企业在会上这样向记者表示。而推进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到2020)》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来引导食品的消费,形成以营养为先导,现代的我们食品产业体系,以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的需求。
有数据显示,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保健型食品在满足老龄人口温饱生理需求的前提下,又能提供营养补充。近年来,国内营养食品制造业的收入和利润规模维护10%以上的增速,明显高于整个食品制造业的平均增速。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之下,有望持续保持10%以上的收入增速。
防范进口与互联网渠道新风险
食品B2C网站,C2C的进口食品小店、自制食品店铺……现如今,消费者购买食品的渠道越来越多。虽然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美食,让人感觉“美美哒”,但是,这些食品的质量真的是“棒棒哒”吗?
在本次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透露,从2004年起,我国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到2012年,按照WTO的统计,我国在进口贸易上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的进口市场。进口为百姓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优质食品,同时也对品种调剂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贸易量的急剧增长,也让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面临很大的压力。
林伟表示,过去产品更多是本地化的产品,现在变成了全球化的供应链,原料在一个国家,加工在第二个国家,销售可能是全球性的。国际食品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环节更多,也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全球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给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挑战。质检总局对进出口食品的监管亦从以出口为主,转变为对出口、进口食品同样严格的监管,并将监管的链条由企业延伸到产地。随着输入性风险的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已从境内延伸到境外。
与此同时,食品产业在融入“互联网+”的概念后,呈现出更加复杂而多变的业态模式。面对这样全新的业态,政府层面该如何监管,电商企业需要如何把控风险,消费者怎么样才能保护自身的利益,也成为需要集合多方智慧去探讨与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