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11 浏览量:17523
当工艺美术品也能3D打印,设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就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当传统打籽绣技艺走上国际舞台,就连美国著名歌手蕾哈娜也会抢着展示……8月1日北京老国展举办的2015北京(国际)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碰撞,擦出亮眼的火花。
工艺美术品也能3D打印
提起3D打印,许多消费者都不陌生,它通过层层叠加的材料将“概念模型”以物理的形式展现出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的3D打印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在展会现场,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数字研发中心的老师们为记者现场演示了如何将脑海中的艺术蓝图变为真切的立体模型。
“稍等十分钟,刚才我们在电脑上修改的戒指设计图就能打印出3D模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数字研发中心的张葛老师对现场一位定制客户说道。
据张老师表示,“通常在电脑屏幕或平板电脑上看一个设计的时候,设计缺陷并不是很明显,比不上手上有个真正模型来逼真”。
为了凸显3D打印技术的便捷,张葛老师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雕塑的道理一样,工艺品最初创作时都先要打样板,原先都要创作者在脑海中先构思,在平面的纸张上绘图,用真实的泥土初步塑型。但现在我们省去了这些传统‘和稀泥’的工序,直接利用电脑软件绘出3D效果图并打印成型即可,当一个逼真的模型呈现在我们面前,并能手把手摸到它的时候,产品的设计缺陷就一览无遗了。这样即避免了耗材又节省了人力与时间,效果却是同样甚至更佳”。
不仅省时节力,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工艺美术还改变了设计者和客户之间“一成不变”的交流方式。
十分钟后,客户拿到成型的3D戒指模型时又希望能在戒面图形上稍作修改,只见张老师熟练地运用绘图软件中的各种刻刀模式,很快就达到了客户要求。“这样几个步骤的修改,原先至少要好几天的时间,现在也就个把小时吧”,张葛老师笑着对记者表示。
此外,在展会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个用3D打印机打印出的“三星堆摇钱树”文物复原品,可谓巧夺天工。
对此,该校的李琳老师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收集一些“濒危”的工艺样式,希望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再现这些传统技艺的光彩。
“预计从今年下学期开始,我们部门将展开系统的调研工作,通过电脑软件绘图、3D打印等技术将残存在老师傅脑海中的经典样式勾勒成型,并用全面、直观的立体概念展示给学生。” 李琳老师说道。
记者了解到,一组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北京工艺美术行业拥有244位工艺美术大师,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5人,占全国总数近1/10;已建立涵盖高职、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生规模达到近500人;缓解了30多个品种后备人才的传承问题,20多项濒危技艺得以抢救。
传统技艺走上国际舞台
今年5月,在有着“时尚界奥斯卡”美誉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上,美国著名歌手蕾哈娜身披亮黄色长袍礼服走过这场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的舞会红毯。该套礼服状似黄色毛皮斗篷,缀有金色中式花纹,长裙摆十分霸气,不管是气场还是着装都紧扣“中国风”主题,成为当晚当之无愧的红毯女王。而这套礼服的设计者就是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北京玫瑰坊的总设计师郭培。 郭培曾对媒体这样阐述自己的高级定制理念,“区别于其他高级定制礼服设计师,我的设计会采用很多传统手工,但我打算以一种很国际范儿的方式来阐释它。”
在此次的展会上,记者就看到了近10套带有满满中国元素却又带着“国际范儿”的刺绣礼服。设计师将例如鸟和蝙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爱与幸福的动物图样,通过珠宝、刺绣、丝绸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精髓呈现。
据参展的工作人员介绍,刺绣正是她们传统工艺继承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刺绣作品强调色彩的辨色、配色、拼色、过渡、分割与合成,既服从表现形体的内在要求,也要考虑外部的客观因素,运用不同的色彩材料、通过不同的针法,形成不同的色差和凹凸感,使绣品散发出勃勃生机。
“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只需几小时的灵感启迪,而我们的数百位绣匠的却要通过成千上万工时的累积去展现。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最细致、也是最重要的活儿——刺绣,并且乐此不疲”。提起我国的传统绣法,这位工作人员也是如数家珍,“除了平时我们常用的平绣、盘金绣,打籽绣更能体现高级定制服装的华丽。打籽绣,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珠宝珠子穿针引线一点一粒地绣于布面,一朵5厘米见方的打籽绣花朵,需要耗费一位专业绣匠将近一上午的时间。而这套完整的传统刺绣礼服要多名绣匠近4800多个工时,这还不是我们最费时费工的一件。”
据该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有一件大金色的衣服由100个绣工,花费了团队五万多个工时制作而成, 28000颗人手钉绣的银扣、数千轴欧洲银线、200多斤的重量,创造了很多数字的奇迹。而蕾哈娜那件的淡黄色礼服重约为50多斤,制作也耗时近两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