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10234
塑料充气游泳圈属于水上充气玩具,执行的是《玩具安全》国家标准。新修订的《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今年1月1日起执行,其中增加了对于增塑剂的要求。然而,游泳圈产品在这一项目的执行上不容乐观。
近日,贵州省质监局发布针对贵州省游泳圈市场质量的监测报告结果显示,采集自该省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和电商的20款游泳圈质检竟无一合格。不合格项目除标识、薄膜厚度等旧有顽症外,竟有13批次塑化剂不符合要求。
亦有媒体联合专业检测机构针对旅游圈产品增塑剂含量进行检测,个别产品增塑剂超标能达几百倍。
如果说家长们选购游泳圈时对其物理性能可以直观感受到,增塑剂超标则很难鉴别,这样的不合格产品会伤娃于无形。 □ 本报记者 刘 微
挑选游泳圈 家长挺上心
游泳、嬉水是孩子们暑期里最好的运动娱乐方式,为孩子挑选一个安全可靠的游泳圈是家长们的共识。那么,在选购时会注意到哪些方面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消费知识的普及,很多家长在挑选时真的十分用心。
在北京某大型超市,一位为孩子买游泳圈的家长告诉记者,“买游泳圈可不能贪便宜。”她又是捏又是揉,仔细看了产品说明,还让售货员将其充上气后使劲按了按,最终买了一个六十多元的游泳圈,她告诉记者:“网上不少游泳圈,样子好价格还便宜,但还是不能让人放心,必须看到实物,看看是不是够厚实。”
游泳圈销售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大型游泳场附近。记者在北京某大型游泳场外的泳具销售店里发现,家长们在选购时还挺专业。有位家长特地问某款游泳圈是不是双气室的,多数人在挑选时会仔细看产品说明。在场内,一位家长在与记者聊天时,目光一刻也没离开在水中玩耍的孩子,尽管是在浅水区,尽管她10岁的孩子套着游泳圈在玩,但这位家长心里“安全”这根弦还是紧绷着。她对记者讲,“游泳圈上都印着‘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孩子在水里安全绝不可掉以轻心。”
记者通过调查感受到,家有少儿的消费者,在知识水平、消费理念、信息搜集等方面均有提高,选购游泳圈时基本上能做到拒绝“三无”产品、不贪便宜、细读产品标识。
隐形伤害 问题严重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今家长对孩子的呵护程度不用多谈,但如此小心翼翼就能保证游泳圈选购、使用的安全吗?近日报出的相关抽查、检测结果大概会让很多人吃了一惊。
近日,贵州省质监局发布针对贵州省游泳圈市场质量的监测报告结果显示,采集自该省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和电商的20款游泳圈质检竟无一合格。不合格项目除标识、薄膜厚度等旧有顽症外,竟有13批次塑化剂不符合要求。
在贵州省的监测报告出来后,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联合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玩具婴童用品实验室,对三款游泳圈样品进行了是否含有塑化剂、重金属、甲醛,浮力测试,结果,一款采购自某超市,价格38元样品,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这一塑化剂含量超标竟达520倍。
无独有偶,《现代金报》的金报实验室联合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检测中心,也随机采集了市场上7个种类的游泳圈,对其中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检查。实验结果显示:7种样品都添加有邻苯二甲酸酯,且都超出国家玩具标准《玩具安全第1部分基本规范》GB6675.1-2014中规定,其中最高的超标130倍。
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这些专业名词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挺陌生,其实它们都是增塑剂。那么,增塑剂如果超标会有什么后果?宁波检验检疫局消费品检测中心工程师刘在美说,“增塑剂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在体内累积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并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如果说游泳圈因物理性能不达标,出现宜破裂、慢撒气、浮力不足等,对孩子造成直接伤害系偶发事件,增塑剂超标现象如此广泛,其隐形伤害可谓量多面广,家长们听闻此结果足以惊出冷汗。
塑化剂超标成最大隐患
游泳圈质量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去年刚入夏,江苏省质监局组织开展了儿童游泳圈、游泳池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风险监测),检验结果表明,在监督抽查指标方面,合格59批次,合格率为49.2%;上海市质监局亦披露对上海生产、销售的儿童游泳圈产品专项监督抽查结果,14个批次的儿童游泳圈竟然全部不合格。
这两则消息曾引起媒体和家长们的高度关注,不过,当时检测所依照的标准主要对游泳圈结构、浮力、厚度、气密性、结合强度、安全警示的字体及字号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通过媒体传播,很多消费者在选购时已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而今年的相关抽查与检测,用的是玩具新标准,很多消费者还不知情。
继GB6675-1986《玩具安全》,GB6675-2003《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后,今年1月1日起,玩具新标准GB6675-2014《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开始实施。
据记者了解,新标准中与游泳圈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是增加了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6种增塑剂的要求,限量值与欧盟的现行规定等同。
据刘在美介绍,国内玩具对增塑剂的规定是2014年发布标准;2016年开始实施对增塑剂设置总量的限制。
检查是否漏气,是绝大部分家长购买儿童游泳圈的“规定动作”,而实际上,儿童游泳圈最大的安全隐患是材质中的塑化剂超标。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标准对儿童游泳圈的生产并没有产生强烈的约束作用,消费者对其风险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