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06 浏览量:6749
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近些年,中国食品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今年1—8月,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7%,和高峰期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收窄十分明显。为了探讨未来食品行业如何转变和转型方向,促进我国食品产业健康发展,10月25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用科技力量引领
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健分析认为,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双转变”,其一是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其二是从提供能量为主向满足能量、营养、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种复合需求转变。在他看来,应对“双转变”需要多方面的支撑,这些支撑至少有五个方面:一是理念;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改进与提升;三是科学技术;四是监管的改进与提升;五是食育。产品是综合能力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张永建认为,从产品视角看,中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最终是要实现产品的“六化”,即:安全化、营养化、功能化、方便(便捷)化、个性化和精致化。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蔡木易。他认为,食品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安全、营养、美味、功能四个方向,并在这几个方向个性化发展。
正如上述两位专家所分析的,实际上,食品安全和营养也成为当前食品科研机构的重点研发方向。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当前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围绕慢病展开;而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则紧紧抓住食品添加剂等传统优势方向,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突出重点;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的科研力量也是围绕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两个领域展开;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则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大宗农产品精加工为核心,以米面粮油加工技术为核心;而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双蛋白工程之所以能列入《国民营养计划》,成为国家战略性的项目,更是因为其直指营养摄入的痛点和缺陷;北京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重点实验室也是从吃得不对出发,进入营养知识宣教、营养干预,进而到营养治疗。
在会上,同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田君也表示,食品行业发展到现在,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演变到第三阶段,即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消费时代。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无论是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特膳食品,都赋予了食品更多的内涵和深层次的需求。尤其是传统的食品行业,现在带来的最大挑战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带来的将是一个大的融合,不仅是食品产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各产业相互融合。
用共享体系支撑
除了科技力量的引领,整个食品行业想要实现“双转变”,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呢?欧洲食品产业的实践经验可以作为借鉴。
在此次论坛上,中粮健康科技园副总理符如梁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在欧洲,丹麦东部和瑞典的西南部是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最快的地区,为周边2300万消费者以及波罗的海沿岸1亿多人口提供食品。这个地区涵盖了食品行业从研发、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机械、销售、仓储等整个产业链。而这个地区有11所食品和生物技术相关的大学、12家致力于食品行业研究机构,还有16家把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串起来,推进他们合作的机构。同时,丹麦和瑞典的食品企业也把他们的研发中心和工厂放在这个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品产业集群。这个食品产业集群几乎把这个产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各种能力,各种经验,以及机构、资本,都包括在里面,实际上,中国的食品产业也需要建立这样一个以共享为特点的产业体系。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食品企业约有50万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中小型企业缺乏科研技术平台,缺乏技术支撑。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共享产业园不失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