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4 浏览量:6433
近日,深圳市消委会发布蜂蜜比较试验报告,结果显示:60款蜂蜜产品中有14款存在不同程度的掺糖。记者走访北京市场了解到,市面上销售蜂蜜真假参半,而且造假成本十分低廉,有的“蜂蜜”甚至可用大米糖浆等勾兑而成。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团体标准《蜂蜜》修改为强制性标准,有望带来市场上蜂蜜质量的改善。 □ 本报记者 张尚姝 60款蜂蜜14款掺糖
2月16日,深圳市消委会发布蜂蜜比较试验报告。报告结果显示,本次60款蜂蜜中,共有14款蜂蜜检出外源糖,其中外源碳3植物糖检出13款,检出率为21.7%;外源碳4植物糖检出1款,检出率为1.7%。
其中,发现外源碳4植物糖的是一款刘氏哈蜜“土蜂蜜”,该款蜂蜜中外源碳 4植物糖检出量为51.7%,不符合我国蜂蜜行业标准GH/T18796-2012中对于蜂蜜的真实性要求,检出量(51.7%)达限量要求(≤7%)7倍之多,掺糖严重。
据悉,常见的蜂蜜掺糖方式是在蜂蜜中加入外源碳4植物糖(蔗糖糖浆、玉米糖浆等)。我国蜂蜜行业标准GH/T18796-2012中明确规定蜂蜜中外源碳4植物糖的检出不得大于7%。 新团标严于国标
真实纯正是对蜂蜜的基本要求。对此,日前国家标准委联合中国蜂产品协会等多家单位及蜂产品企业,召开了蜂蜜国家强制性标准审定会,一致通过将2016年12月底中国蜂产品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蜂蜜》,修改为强制性标准。该标准明显严于现行国家标准,不仅明确了“蜂蜜中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蜂蜜以外的物质”等关键条文,还增加了蜂蜜真实性判定的检验方法和其他重要理化指标。“可以看到的,该团体标准是严于国家标准的。”王顺海表示,此前的“国标”主要是严格控制蜂蜜细菌等安全要素,“重在食品安全,但缺乏真假蜜的判定,新的团体标准则进行了弥补。”
据悉,新《蜂蜜》团体标准里,明确了通过检测碳-4植物糖,来判定蜂蜜是否掺假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能测出大米、玉米糖浆等造假。”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我国尚未有蜂蜜中外源碳3植物糖检测的统一标准。尽管我国去年7月已经立项制定外源碳3植物糖检验方法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中混合糖浆的鉴别》,但是距离正式发布实施仍需要一段时间。 造假成本低廉
10分钟5块钱就能伪造蜂蜜?近日,不少消费者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这样的标题刷了屏。
据该实验称,只要用水、白糖、明矾等原料,操作10分钟就可制作出形可乱真的“蜂蜜”。这种“蜂蜜”成本每斤才5元钱,光从外形上很难区分,颜色也只是因为加入醋(或酱油)的多少而深浅不同。气味上和真蜂蜜很相似。“天然纯正的蜂蜜的制作周期较长,产量会受花季等因素影响,所以蜂蜜成本自然较高。但添加蜜,或是合成蜜则不同,它的确能用大米、玉米糖浆等进行混淆。”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副站长王顺海这样告诉媒体。
王顺海算了一笔账,在四川,蜂蜜价格一般在每吨1万元左右,而大米糖浆等造假原料则仅为每吨3千元,“如此丰厚的利润,总有人会铤而走险,去做合成蜂蜜的。”
“从玉米糖浆合成,再到大米糖浆合成,这类人造蜂蜜的手法始终存在。”王顺还说,新检测方法往往出来不久,造假的技术也随之更新,“就算没了大米糖浆,也不排除有人会弄出其它东西取代。”
蜂蜜真假?土法不科学 辨别有窍门
如何鉴别蜂蜜真假?民间流传着一些“土法”。消费者李先生介绍了一种“试纸滴测”法:舀出一点蜂蜜滴在卫生纸上,一下子就如水般浸开的十有八九都是假的。而王女士则坚持着一套“冷藏结晶”法:把蜂蜜放进冰箱保鲜层,能出现晶体的,就是真蜜。
对此,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副站长王顺海认为毫无科学根据。“比方说滴测,这种方法是有误的。”王顺海说,蜂蜜本身就含水,而且根据采蜜的时间不同,“含水量也有所不同,就算是真蜂蜜,只要采蜜周期短,也会出现浸透的。”此外,蜂蜜的成分主要是果糖与葡萄糖,“根据花粉的不同,这两种糖在蜂蜜里的比例也不同。若葡萄糖含量多,便会出现结晶的现象,若果糖含量多,则不会出现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