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
内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食品制造
食品制造

我国食品加工业跨入营养健康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6/10/26 浏览量:4900

 日前,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中国农学会食物会议中,专家们就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营养大数据构建的重要性以及食品营养健康与慢性疾病预防等话题和前景进行了研讨与展望。

我国食品加工业跨入营养健康新时代

    发展健康产业

    重视科技创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现代农业就是以满足食物营养与健康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保鲜、物流等采后环节为主体,以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业态。中国农学会秘书长邹瑞苍表示,“作为现代农业主体与标志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将由以饱食果腹为使命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向以营养健康为本质和使命的现代食品业、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与财富产业的方向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食物与营养产业,对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营养与健康则是食物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创新驱动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食物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日益受到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综合计划与监督处处长张辉表示,“借助中国农学会食物与营养专业委员会以及来自国内食物与营养健康行业的优势单位的优质平台,对推动我国食物与营养健康事业发展、保障食物营养安全、促进居民健康改善贡献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优化膳食结构

    推动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产品加工业根据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决定加工什么,种养业根据加工业要求决定种养什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此次新当选为中国农学会食物与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均GDP跨越一万美元以后,食品消费必然从最初的满足温饱,向吃好、吃安全,特别是吃营养和吃健康转变。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经济升级转型、产业换代发展的战略机遇、历史任务,更是农业调结构、转增长的努力方向。戴小枫认为,未来20—30年将是我国食品制造与营养健康产业的黄金机遇期。我国将整体进入工业化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城乡居民对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市场需求将愈加迫切,食物营养与健康产业升级换代的需求也将愈加迫切。

    新换届的中国农学会食物与营养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坦言,“学会将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发展方式,以优化膳食结构、保障国民食品营养与健康为己任,大力推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美食优势的新兴战略产业——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未来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应用大数据技术

    揭示营养健康内里

    “通过大数据对公众营养工作和活动的查询、查看、转发、评论,协助评估这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及时发现影响这些工作和活动的不利因素,保证各种活动切实取得好的效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教授在介绍确定营养传播策略时表示,“大数据技术可以用来评估营养方面相关工作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马冠生介绍,在食物营养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揭示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食物生产与居民营养需求的矛盾,从而确定营养传播策略以及与营养相关疾病的管理。

    食物营养消费行为大数据可以全面系统揭示不同时期居民营养与健康的状况,包括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评估、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营养状况监测等专项调查、省级及地市级营养调查等。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存在哪些问题?超重肥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营养工作如何开展?对此,马冠生认为,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可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找出变化规律,提供制定营养与健康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控措施的基础数据,解决食物生产和居民营养需求的矛盾。而食物生产与需求数据对不同食物(原料和加工程度不同)、产量、消费量进行食物现状及变化分析,以此找出差距,通过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及时进行调整。促进食品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发现食物生产加工和居民营养需求的矛盾,开展营养相关疾病的管理。

    开展营养相关研究大数据的研究,为开展营养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管理,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马冠生说,“汇总分析居民就餐、出行、运动等活动的时间、地点数据,研究环境因素对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等影响,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为居民提供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行为。”

    关于农产品加工营养大数据构建的重要性,戴小枫认为,构建农产品加工营养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发挥大数据在改善国民营养中的支撑作用,还可为我国有关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个性化精准营养服务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普及健康知识

    改善膳食营养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任务是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食物数量保障体系;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

    从事妇幼营养工作多年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赖建强就“食物营养与慢性病预防”话题同与会者进行了交流。他说,根据《纲要》精神,今后工作的发展重点是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咨询指导。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是今后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要基本原则。

    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

    加速产业现代化步伐

    由工业化生产制造加工的食品产品称为工业化传统食品。传统食品工业化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以定量化、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加工替代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实现食品加工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资料显示,我国80%的食用农产品是以传统食品形式消费的,年产主要食用农产品原料达20亿吨。其中,水稻2亿吨、小麦1.2亿吨、玉米2.1亿吨、杂粮类0.7亿吨、蔬菜5.0亿吨、水果2.5亿吨、薯类2亿吨等。如此庞大的食用农产品原料为食品加工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在《中华传统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中指出,提升工业化食品市场消费能力有四大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工业化食品消费能力的提升。如在发达国家,当城市化率达到50%—60%时,食品工业总量快速发展;二是妇女就业率提高,外出就餐和购买预制食品比例提高;三是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家庭用于烹饪的时间大为缩短。四是消费观念转变,人们的餐饮方式正在从消费型向享乐型转变。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以家庭自制为主的餐饮消费格局正被打破,社会化供应商的食品加工业应运而生。张泓表示,家庭厨房革命是社会化供应的必然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预制食品总量呈正比增速。今后,中国食品工业化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愿景。提高生产效率满足饮食社会化供应需求;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传统工艺传承;科学配膳引领健康,使中国美食走向世界;绿色制造,较少损耗,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一条由传统的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再到自动化,最后实现智能化现代技术生产之路。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魏正英的《增材制造发展状况及食品3D打印技术》专题报告中,将食品3D打印技术称为食品制造工艺的一场革命,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利器,可满足个性化制造的需求。

    专家称,食品3D打印技术特别适合大豆、马铃薯、鱼糜制品加工这一类的食品。魏正英说,食品3D打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太空空间站食物供给、家庭个性化定制、激发儿童创意等领域。毋庸置疑,食品3D打印技术、“互联网”营养健康食品产业,都将助力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加速营养健康食品产业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