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3 浏览量:8160
街边小摊的焖子香气诱人,大快朵颐的时候,你想过它可能是黑作坊生产出来的吗?从今年4月14日起,本报记者耗时20天暗访追踪,揭开了“老陈焖子”加工和销售的黑幕。“老陈焖子”在本市食品市场名气挺响,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可实际上,“老陈焖子”加工地点却隐藏在散发着霉味的棚户区里,卫生条件极为恶劣。“老陈焖子”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送货时间主要在凌晨4点。本报记者凌晨出击,先后3次到加工地探访,获取了大量现场信息。记者跟踪送货车辆,发现“老陈焖子”流入了金三角批发市场。记者将获取的焖子样本送往权威机构检测,结果显示焖子中铝元素含量超标3.5倍。人体长期大量摄入铝超标食品,将提前出现脑萎缩、痴呆等症状,影响儿童智力,引发老年痴呆等病症;对于孕妇来讲,可能会导致流产。根据欧盟标准,以一个体重50千克的女孩为例,每周吃3两重的“老陈焖子”,即可超过安全限值。
而这一切,都是超标超量添加明矾造成的。
引发行业持续俩月大整顿
5月6日,本报报道见报后,引来了省市区等多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辽宁省公安厅就报道作出指示,要求彻查此事;大连市公安局食药侦支队派员专程来到本报,对事情整个过程进行详细了解。甘井子公安分局食药侦大队出动多名警力,到加工现场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市工商、质监、行政执法等部门及辖区街道、金三角市场管理方迅速介入调查,涉事产品被下架。
当天清晨,“老陈焖子”经营者陈某连被子都没叠,带着加工工人和生产器具跑路。黑窝点里,还有半吨明矾没来得及转移。
作为大连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焖子产业出了这样的事情,令社会各方痛心不已。本报报道引发了政府部门对行业的大整顿,时间持续了两个月,余波至今未消。“那段时间,上头隔三岔五就派人下来检查。但凡发现有丁点儿问题,马上关门停产,不让干了。
”某位从业人士说,整顿工作的细致程度属“地毯式”,整顿力度也是空前的。
一篇报道改变产业生态
三成受访者吃焖子习惯改变
刘思妮,一个街头焖子摊的常客。
26岁的她在中山区人民路某企业工作。下班后,她有时会溜达到路边摊,吃上一碗拌着麻油和陈醋的焖子。本报的报道,改变了刘思妮的生活习惯,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刘思妮说,一是吃焖子的频率少了,以前每周能吃一两次,而现在每个月能吃一两次。二是吃焖子的地点改变了,以前是到街头路边摊吃,而现在,她主要是到品牌大排档去吃,或者朋友聚会时,到饭店点一盘三鲜焖子。第三个变化是,以前她吃焖子,选择的因素是口感和卫生条件,现在她则更关心焖子的货源,以及加工过程是否合法。
12月20日以来,本报陆续对40名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有12名市民明确表示,他们吃焖子的习惯发生了改变,刘思妮是其中的一位。刘思妮认为,到正规餐饮企业吃焖子,质量应该能有所保障。也有一些市民仍旧到小吃摊去吃焖子。市民侯先生说,本报曝光的“老陈焖子”的确触目惊心,但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打击力度,估计没有企业敢“顶风作案”,又因为他吃焖子的次数也不多,也是想图个方便,因而就到街边吃一口。
正规焖子打了个翻身仗
“《半岛晨报》曝光老陈焖子后,那段时间焖子销量不断下滑,最低谷时下降了大约四成。”本市经营焖子生意的徐杰(化名)说,主要是因为市民看过报道后,担心焖子质量存在问题,吃的人少了。那段时间,徐杰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中,他担心,如果势头继续发展下去,他的生意非得赔惨了不可。
为了提高销量,徐杰想了不少办法。走阳光路线,主动把进货证明给顾客看,成了他博取对方信任的手段之一。“你看,我们这儿的焖子是正规企业生产的,质量肯定有保证……”徐杰如此诚心推销,有时都把一些顾客给逗乐了。而在以前,在本市一些批发市场,部分卖焖子的商户无法提供进货证明,这主要是因为焖子的货源来路不正(非正规企业),没法拿到台面上去说。
从5月份本报发出报道后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7个多月。这段时间里,正规焖子打了一个翻身仗。以前,由于“黑加工”加工成本相对较低,售价也比正规企业要低一些。在批发市场销售焖子的部分商户出于个人利益考虑,更“偏爱”从“黑加工”那里进货,因而出现了“正规军”不敌“黑加工”的尴尬情况。行业实行大整顿以来,随着“黑加工”的“败退”,“正规军”迎来了春天。
各方反响
消费者
改变了生活习惯,一是吃焖子的频率少了;二是吃焖子的地点改变了,以前是到街头路边摊吃,而现在,主要是到品牌大排档去吃,或者到饭店点一盘三鲜焖子。第三个变化是更关心焖子的货源,以及加工过程是否合法。
经营者
走阳光路线,主动把进货证明给顾客看。
批发商
行业实行大整顿以来,随着“黑加工”的“败退”,“正规军”迎来了春天。
再数隐患
扫净焖子,还有很多食物铝超标
“像老陈焖子这样影响整个行业声誉的害群之马被曝光了,对守法经营的企业来讲是一件好事。
”从业者马先生说,企业信誉好了顾客才能来消费,形成良性循环。马先生说,现在焖子销量已经恢复到了年初的水平,经过调整,整个产业也都在趋于规范和理性。大连焖子产业从乱局走上正轨,一篇报道改变了产业生态。
不过,在市民周继和看来,事情至此并不算完,还有一些铝超标的食品在危害市民健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监测显示,我国部分地区食品铝含量令人担忧,面包、蒸制面食、油条、膨化食品成为铝超标重灾区;30%受调查个体铝元素摄入量超过世卫组织制订的耐受量参考值,其中4-6岁的儿童最高,为参考值的2.6倍。
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说,如果人长期大量食用铝超标食品,将提前出现脑萎缩、痴呆等症状,影响儿童智力,引发老年痴呆等病症;对于孕妇来讲,可能会导致流产。因而,周继和呼吁,政府部门应该继续严厉清扫铝含量超标食品,争取不留死角。
把食品安全管好需要一种精神
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个人都想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2014年,本报编辑部把食品安全领域作为重点报道方向,全年推出有关报道近百篇。其中,有揭露问题的报道,有全国性事件对本地影响的追踪报道,有以生活实验形式开展的体验性和提示性报道。媒体以自己的方式尽到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市民的餐桌。
这需要一种精神。其实,记者所经历的,正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曾经和现在经历的。有些时候,他们付出的辛苦甚至超乎想象。此刻,他们也许在某个黑加工点
“蹲坑”,也许在冒着寒风赶往查处现场的路上。他们的心中怀着崇高的使命感,斗志昂扬。在这里,我们要向捍卫百姓餐桌安全的卫士们表示敬意。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还有太多的不足之处,包括监管体系建设、各执法部门联动、法律惩治力度偏弱等问题。举个例子,市民买了羊肉片涮火锅,结果发现不对劲,可想找个地方做检测都是问题。市民难免会质疑,想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什么肉,真有那么难吗?另外,在一些监管部门,办事生、冷、推的现象也屡有发生,给市民维权设置了障碍。
法规和行政制度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这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不是新鲜事。如果完全把制度和法规作为行政和办事的准则,后果将是可怕的。因为,它们的执行者是活生生的人。即便法律再完善,如果执行者缺少主观能动性,执行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把食品安全管好,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做使命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