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21 浏览量:6476
“十一五”时期,是大连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大连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大连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对大连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辽宁省“十一五”信息产业规划》和《大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一)总体评价
“十五”期间,大连市的信息产业以建立国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大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经过努力已经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为“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经过“十五”期间的培育和发展,大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有了大幅度提升,“十五”期末,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是“十五”初期的2.3倍,达到375亿元,年均增长17.7%;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出口32亿美元,是“十五”初期的2.3倍,年均增长18%。
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为122.1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88.6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5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大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7%。
2、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到2005年底,大连市已经形成了以大显集团、中国华录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东芝、佳能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以大连环宇通信、华信计算机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使大连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产品结构方面,建立了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视听、工业电子、汽车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或产品)体系,增强了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
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录像机视音频磁头和磁鼓组件、激光打印机暗盒生产基地,数字视盘机与数字游戏机机芯、中高档汽车数字CD、DVD音响整机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大显、华录、辽无二三大企业集团成为全国电子百强企业。
在软件领域,通过CMM评估软件企业14家。大连华畅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3G通信协议产品、大连恒锐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的足迹侦缉分析软件、中联软件的银行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等先进的软件产品得到很好的应用。
4、企业技术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已经获得和正在批准之中的专利有65项;建立国家、省(市)
技术中心(研发中心)15个;投入研发资金近25亿元;获得辽宁省(大连市)名牌商标11个。同时在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继投放市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知名度、品牌得到了提升。
5、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能培养各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十五”期间,大连市新建软件学院5所,新增软件程序员培训机构35个,加上每年多次市内外、海内外的招聘活动,大连市共新增软件从业人员近2万人,软件从业人员已达到近3万人。
6、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初步建立和形成了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在大连市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各项重点工程圆满完成,城市信息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二)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现状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到2005年底,全市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55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70余家,累计投资约26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3家。全行业职工总数8.6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20多人,大专以上8900多人。
2、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
“十五”末期,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出口、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达到100亿元、3亿美元、520家和3万人,是“十五”初期的6.5倍、10倍、2.4倍和3倍,年均增长60%、78%、24%和32%。以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网络增值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在大连市迅速发展。大连市已具备了建设东北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潜力。
3、信息化建设
(1)电子政务
到2005年底,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基本建成,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大连”网站建成开通;党政内网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市95%的部门建设了内网,100%的部门建设了外网网站或虚拟专网,55%的单位建有行业信息资源网,各区市县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先后开通并投入运行。大连市金关、金税、金融监管、金卡、金盾、社会保障工程建设均处于全国的前列。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对转变大连市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行政管理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电子商务
实施了“1248”工程,建成电子商务支付网关和地区性金融登记注册中心(RA),建立多个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启动一批电子商务试点项目,全市开展电子商务的公司达800多家,专业电子商务网站200多家。大连市正在向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的地位快速迈进。
(3)社会信息化
大连科技网、大连旅游网、大连房地产交易网、大连农业网、大连服装节网、大连展览网、148法律服务专线等一批为市民提供公众信息服务性网站相继开通。使广大市民可以直接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在教育、社会保障、城市交通、社区等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大连市的“城市一卡通”项目、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以及金融电子化水平全国领先。
(4)企业信息化
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已经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由应用OA、CAD/CAM发展到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电子商务和决策支持系统。“大连物流网”、“中国工业网”等一批综合性、专业化服务网站相继建立,企业上网工程不断深入,上网企业不断增加,并不断探索网上电子商务模式。
(三)与国内同类城市发展比较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大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出口额方面,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都占据龙头位置,举足轻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先进城市相比,大连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还相对落后。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1)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大连市在软件出口,尤其是对日软件出口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到2005年底,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一半已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与此同时,大连本地企业中也有150多家开展面向日韩、欧美、东南亚的外包业务,其中有十几家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
(2)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大连市在有较强竞争实力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数量方面具备一定比较优势,但大连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影响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3)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大连市建立了较为完整、渐成规模的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2005年底,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已达到3万人左右。全市22所高等院校开设IT相关专业100多个。美国IBM、HP、微软等知名企业纷纷在大连开展了软件、动漫、日语等职业IT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但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缺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制约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4)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大连软件产业更加缺乏拳头产品和自有品牌,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虽然大连软件企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呈现较好的上升态势,但在总体上来看大连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对简单,处于产业链中低端。而且,在拳头产品和自有品牌的培育方面也有很大不足。
3、优势和劣势
大连市发展信息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
(1)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是东北地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龙头;
(2)在国际合作尤其对日合作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3)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强竞争力,某些产品具备了相当的市场优势;
(4)科教事业较为繁荣,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渐成规模的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5)政府对发展信息产业决心大、支持力度大,且形成了“官助民办”的发展体制;
(6)城市环境优势较为突出,经济发展较具活力。
主要劣势是:
(1)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产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和自有品牌,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3)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缺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制约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偏低;
(5)从国内市场的关联度来看,地缘优势并不突出;
(6)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部分企业改制任务繁重、经营困难;
(7)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应用程度很低;
(8)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配套能力不强。
(四)“十五”实践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经验
(1)坚持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软件外包和BPO业务已经成为大连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内容。包括24家世界500强在内的100多家外资企业快速发展,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加速向大连市转移,本地企业迅速壮大,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大大提高,已有9家公司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
(2)坚持体制创新是产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十五”期间在体制上做出了许多创新,比较典型的是大连软件园的“官助民办”模式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官助民办”的发展体制支持了大连软件园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推进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软件园入园企业已超过260家,软件产业带的拓展区和腾飞园区进展顺利。
(3)坚持提高完善培训体系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大连市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并收到了较好效果。大连市现有4所软件学院和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工程硕士班,还有200余家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机构,日本、韩国的IT企业在连投资办学开展了软件技术和外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建立了针对软件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相匹配的培训体系。
2、存在的问题
(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仍以三资企业尤其是日资企业为主,民族高科技电子信息企业所占的比重不高,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虽有所增长但仍然不足;由于大连市的软件产业中软件外包与BPO业务占有主要地位,导致技术含量高、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软件较少,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具体体现在对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差。
(2)信息产业配套能力薄弱
到2005年底大连市信息产业配套能力有限,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已有的电子制造企业布局分散,周边企业间产业关联性很小,不利于集聚效应的形成。从产业链角度看,大连软件产业到2005年底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孤军作战,大都各自处在终端产品生产环节,尚未形成一条密切联系的完整产业链条,尤其是表现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增值率较高环节薄弱。
(3)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不够
近年来,虽然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内外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招商工作,但在大企业、大项目上还没有突破,与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如苏州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大连市2005年底实际利用外资仅为1.4亿美元,而苏州2005年约为23亿美元。
(4)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所需要的各方面高层次人才普遍短缺
合理的IT人才结构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大连人才结构看,大致呈橄榄形的分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复合型人才缺乏,未来将制约大连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大连相对较低的薪酬和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当不利。
(5)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够协调,农村信息化落后
到2005年底,大连市农业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然而2003年,大连市农业人口中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却只有0.56%,不到城市人口固定电话普及率(6.35%)的1/10。农业领域是大连市信息化整体框架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