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
内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消费指南

食品安全 监管进入“互联网+” 时代

发布时间:2015/06/24 浏览量:6227

舌尖上的安全和“互联网+”结合,将发生怎样的变革?

  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专家们描述的一张极具时代感的画面引爆全场:假如一粒米从种子开始就采集数据,前期包括:生产地、生产者、种子来源、种植土壤、所施肥料、施药次数、生长时间等,相当于完成了一张“出生证”;后期收割、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信息一并收集,这粒米便有了一张“身份证”。如果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安全信息都“留痕”,追溯得以实现。那么,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粒米的“前生今世”一目了然。如此这般,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倒逼农产品提升品质;监管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数据平台的建立,将填平部门、地区之间交流不畅、传递不及时的信息沟壑,为监管打开便捷、科学之门。

 

  食品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保障这条产业链条不出安全漏洞,守卫13亿人舌尖上的安全,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显得作用重大。

  监管者在行动

  积极创新检测方式

  过去“人盯人”的监管体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通过物联网、芯片技术等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做到“向上知道哪里来,向下知道去哪里”。“当前,已经有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用科技手段解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说,“比如人们担心的镉大米问题,就有3种科技方法可以破解。可以在大米加工成粉的过程中除镉,可以选育不吸收镉的水稻品种,也可以通过攻关土地修复技术根治这个问题。”

  不仅为食品的安全生产贡献良多,科技的进步也为食品安全监管出力不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与标准司副司长颜敏介绍,“在目前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必须依靠科技支撑,用科技手段来提升监管水平,实现对食品药品的全覆盖、全过程监管。”

  在国家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从“十五”时期开始,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上建立了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据颜敏介绍,目前我国食品风险因子的精准检测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兽药快速检测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到80%以上,这些项目都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企业在行动

  “身份证”实现全程可追溯

  “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

手段,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监管食品安全,就能做到来源可以查、去向可以追、责任可以究。”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说。根据这个思路,商务部近年来开展了肉类、蔬菜、酒类、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在许多地方,人们发现这些食品的包装上多了一个“身份证”——扫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便可以显示食品从生产、加工、流通直至终端环节的各项信息,实现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这张“身份证”的背后,是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在许多企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早已渗透进食品安全管理全过程。

 中粮集团通过大数据管理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配备大量的人手做现场的点对点管理,但每个环节都不能有安全的纰漏,中粮集团借助信息化实现了远程监管和全过程管理。我们将纸面上形成的流程、规范、系统通过数据化的形式来表达,任何一个数据都可以进行验证和追溯,这就对工厂形成倒逼机制。”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副总监陈志刚说。在中粮质量安全管理平台,共有17个模块,可以实现6种功能,包括对质量安全基础信息实施查询与统计分析、对存在高风险信息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等。

  而雀巢公司却有一套从农场到餐桌整个产品供应链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优势。雀巢公司通过对农场、原料、生产、供应商、经销商等供应链条的有效调控,建立了完备的食品生产体系,在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前提下,通过优质的食品为消费者带来营养、健康和幸福生活。同时,雀巢食品安全研究院和为“阳光动力”太阳能飞行员研制的营养计划也充满了科技感。(本报综合)

  消费者在行动

  倒逼企业遵守食品安全规则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是稳定可控、稳中向好的,但是中国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仍然不是很高,这是一对矛盾;中国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但是却有相当多的人缺乏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这又是另一对矛盾。”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说,“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必须加强。”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在对2012年至2014年的食品类事件进行真假辨别过程中,发现15.93%存在虚假信息;研究人员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微信中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1227篇文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谣言数量较多。

  与会专家认为,公众会被谣言误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加强科普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消费氛围,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专家建议,用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让抽象、晦涩的信息易见、易懂、易记地传播给公众。

  “此外,关注食品安全的网络群体,我们会发现,有两个群体对食品安全议题的传播影响力极大,他们分别是媒体和网络大V。”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说,“这说明在网络舆论场当中,食品安全议题需要正本清源,大量媒体应该起到中介作用。所以,要进行相关的食品安全的辟谣和信息传播,这些意见领袖是需要依赖和重视的。”

  而事实是,随着科普力度的加强,消费者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消费者用手机终端扫码查看信息,不仅可明白消费、放心消费,还可以参与监管。这使得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捍卫食品安全的良好生态得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