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码:
今天是: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
内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频道
专题频道

疫情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难有重大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0 浏览量:304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确诊病例人数目前还在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经济活动受到疫情的限制而被迫收缩,经济增速面临着突然下滑的风险。面对疫情短期冲击,金融市场迅速作出了反应,股市开市后出现了下跌,但很快,对经济的担忧情绪得到了消化,股票市场已经企稳回弹。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疫情不可避免会拉低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由于疫情是源于经济系统外部的冲击,随着经济系统的逐步调整和恢复,短期的外部冲击不会对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产生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虽然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还处在下行通道,但是一个相对平缓的过程,一些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因素依然牢固,经济依然有较大韧劲,不会因为疫情冲击而突然失速。一是人力资本依然比较丰富。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随着大学录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储备相对充足。虽然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8年有所下降,但提高人力资本能很大程度进行对冲。二是资本供给依然充足。中国的储蓄率从十年前的最高点50%下降到当前的45%,但依然是全球最高,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转化为投资。中国2019年吸收外资达1400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资本的全球流动和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本的整体回报率。三是投资依然有较大空间。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过去主要集中在“铁公基”上,目前不少地方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从疫情可以看出,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上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不少短板,这些领域将是我国下一步投资的重点。四是政策空间较大。我国的财政赤字率较低,国有资产规模较大、质量较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有较大的腾挪空间,这些都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社会环境在改善。这些支撑因素都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根本变化。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总体上是结构性的,也是短期性的。冲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类行业,重点是餐饮、娱乐、交通、旅游、零售等几个领域。由于目前疫情影响,无法正常营业,难以再现往年春节的火热场面,这些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但是对于家电、汽车、手机等产品的消费来说,消费者的开支可能会推迟但不会消失,预计在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些压制了的消费需求将会集中释放。同时,除湖北外,随着各地逐渐复工,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工业区将逐渐恢复产能,疫情对社会供给的影响也将持续减弱,商品短缺的局面不会出现。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金流上,企业面临着收入的减少,而且在房租、银行贷款以及员工基本工资上这些固定成本仍然需要支出,现金流紧张,甚至出现亏损。企业为减少成本很可能会选择裁员,导致一些“月光族”面临着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等现金流出的巨大压力。一旦现金流链条绷得太紧,将会出现断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金融系统坏账增加。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总体稳健,疫情过后社会消费也将重归正常轨道,应该说,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是一个短期的流动性问题。


对于短期经济冲击,经济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一些预调微调的政策举措迅速出台。货币政策充当了主角,央行两天投放基础货币1.7万亿元,旨在引导MLF和LPR政策性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负担。此外,公司债券发行开辟绿色通道和允许借新还旧,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取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反担保要求,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等一系列政策已经推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目前围绕疫情防控、医疗物资生产、社会捐赠上制定了一些政策,后期将会有更多的经济相关政策。可以判断,宏观政策的及时出台,必然对经济发挥托底作用,有效降低疫情带来的冲击。


经济发展最终是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了改善民生,应当把民生和经济目标有效统一起来。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尤其是公共卫生健康等领域,要加快发展,补齐短板,不断扩大民生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首先,应增加各级财政对公共卫生健康领域的支出,大幅度提高公共卫生人均支出水平,重点针对农村薄弱地区,构建更加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其次,应当加快医药医疗企业发展,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进行精准扶持,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货币、科技等多种政策,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