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2 浏览量:3126
中国经济2019年行程过半。面对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经济下行压力,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情况如何?
近日,新华社记者奔赴多地调研,感受到了信心和底气,也听到了困惑和期待。来自一线的鲜活见闻,映射中国制造业正通过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努力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新”从“优”:好产品不愁卖
走进京东方成都制造基地,14个足球场大小的主厂房内,一支支机器手臂正不断翻转纸一般厚薄的玻璃板。
作为全球第二条量产的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这里生产的柔性屏能任意弯曲、折叠,被用在华为P30 Pro和折叠屏Mate X手机,及诸多知名品牌的可穿戴设备上。
“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加上下半年即将量产的绵阳柔性屏生产线,也只能满足预期需求的一半。”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说,今年以来,全球显示行业需求疲软,但柔性屏开始爆发,成为公司重要利润来源。
看似赶上“风口”,实则源自攀登。早在多年前液晶显示还“如日中天”时,京东方就已瞄准柔性屏大力研发创新,对未来更新型的显示做好技术储备。
记者在调研中明显感觉到,面对压力和市场波动,企业越发将创新作为制胜的“法宝”。专注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在激烈竞争中成为“不可替代”,保持领先优势。
“一夜刷屏”的故宫口红,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华熙生物。
实际上,这家企业不止生产口红,依靠独有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200多种玻尿酸畅销欧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供应商,并且参与修订欧洲药典及中国药典相关标准。
在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的华熙生物灌装车间,记者看到,最贵的医药级玻尿酸“论克卖”,1克就要300元。尽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但一季度华熙生物原材料出口量仍保持了39%的高增长,整个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60%。
“外部环境变化逼着企业‘眼光向内’,必须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也给企业一个转型机会。”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燕说。
因为“高科技含量”和“高性价比”,该公司去年底推出的一系列功能性护肤品,迅速在网上走红,刚刚过去的“618”销售额同比翻番。
记者发现,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各地不断涌现。今年以来,面对压力挑战,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意识到,掌握了新技术,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变”中有机:深掘消费新“蓝海”
“你在影楼做个相册多少钱?我们只要30元一本;你打印名片多少钱?我这里5盒21元还包邮;专门定制图案的一次性杯子,我们只卖1角2分钱一个,比超市卖的那种还便宜。”山东世纪开元电子商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志强,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当起了“推销”。
蕾丝花纹的透明胶带,风格独特的蛋糕纸盒,个性化的喜糖盒,印有个人照片的靠垫……一切产品都可按照消费者要求的花色、图案进行小批量定制的世纪开元,连续7年获得天猫“双十一”定制类目冠军。
“不是市场变坏了,而是需求变化了。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趋势,必然带来小批量、定制化的消费需求,只是在高价格下受到了压抑。我们恰恰用‘互联网+智能制造’降低了成本,用新定价、新技术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郭志强认为。
现在世纪开元仅一个网店,每天打印照片数量就接近百万张。今年1至5月,世纪开元利润比去年全年还高了30%,预计今年营业收入增长50%至60%。
敏锐捕捉消费新动向,是一家企业成功的“金钥匙”。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企业更加紧随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在“变”中挖掘消费“新蓝海”。
走进中通客车的装配车间,记者感受了和当下天气一般的火热。
贵州公交车、延安旅游大巴、湖北长途客车……一排排车辆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配。座椅、内饰安装完,灯光调试好,再经过试跑,这些车就能很快交付到全国各地的用户手中。
在整个汽车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中通客车今年1至5月新能源客车销量同比增长47.3%,在国内新能源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1.77%,提高了4.77%。
“这样的成绩主要来自对细分市场产品的研究和创新。”中通客车董事长李树朋告诉记者,随着环保要求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预计市场需求半数以上将是新能源客车。因此中通将持续聚焦于此,特别是重点推出校车、旅游车、接驳车等细分产品。
顺“势”而上:主动作为有信心
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最有效方案来自企业、来自市场。记者发现,面对重重压力,企业和地方更加主动作为、灵活应变,努力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开拓进取中保持信心和耐心。
一个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弹簧”,经过体表的小切口顺着血管送达心脏病变区,通过膨胀和携带药物的缓释治疗心脏病。这种过去发达国家垄断的“心脏药物支架”,如今已被中国企业攻克。
“我们与一家堪称开山鼻祖和世界市场主要垄断者的公司经过近十年白热化竞争,最终以这家跨国公司退出而收场。”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说。
日益复杂化的国际竞争下,中国制造业该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
“事业既是靠一股百折不挠的韧劲干出来的,也是靠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熬出来的。我们对哪路来的神仙都不怵,有的是信心和耐心。”常兆华充满底气和信心。
内外环境变化,是对企业实力、韧性的双重考验。
记者也感受到,当前,一些制造业企业仍深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困扰,难以改变成本较高、利润率偏低的现状,面临转型升级“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惑,遭遇自主品牌难推广、消费者不买账的烦恼。
“一方面是市场无序竞争、打‘价格战’,另一方面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坦言,尽管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有烦忧。
在她看来,中国机器人行业刚刚步入黄金发展期,很多企业都想跨界做机器人,未来可能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但面向未来,她充满信心:“中国机器人行业一定会崛起,只要给时间、肯钻研,企业就会做得很好,就能生产出更多代表中国在全球制造水平的高端产品。”